你知道有些鸟儿,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![ 墨坛文学网 https://www.22mt.org]
相邻推荐:穿成恶毒女配后,她杀穿全书 花开漫步 斗罗:从武魂时之虫开始 救命,我只是个NPC[全息] 侠岚之前世因 普通牛马在诡异世界里打工[无限] 武极天尊 李庄生同学不想重生 在风月道当剑修首席的日子 直播鉴宝:我成了犯罪团伙克星 山里捡了个小福星 不死不灭的我在40k的绝望旅途 重生我可就制霸乒乓了[九零] 世子无双 放开那使魔 1921,从人力车夫开始 华娱之2000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沧海一途 星际第一符师 第一天骄苏月夕、主角: 秦方 苏如是、秦时记事秦时姬衡
都亭驿内,灯火通明。
辽国使团的所有成员,都在纵情饮乐。
喧哗声、嘈杂声与欢呼声,传遍整个都亭驿。
自然的,同住在都亭驿的西夏使团,全都听到了。
西夏人当然很好奇。
少年的手指停在那行发光的文字上,指尖的热度并未消退,反而顺着经络缓缓爬升,如春溪漫过石缝,悄然渗入心脉。他屏住呼吸,生怕惊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刻。书页上的字迹仍在微微颤动,像是被风吹拂的水面倒影,却又带着某种节奏??三短一长,如同心跳,又似叩门。
“你来了。”
声音不是从耳中传来,而是直接浮现在脑海深处,温和却不容忽视。少年名叫陈砚,十七岁,市立一中高二学生,平日最爱翻旧书、查冷史,常被同学笑称“活在古代”。他本是为写一篇关于明代地理思想的校刊文章而来,却在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发现了这本《地理通义》。封面斑驳,纸页泛黄,编号已模糊不清,仿佛从未被人借阅过。
可此刻,它正回应着他。
陈砚缓缓合上书,心跳如鼓。窗外夜色渐浓,城市灯火次第亮起,玻璃映出他略显苍白的脸。他深吸一口气,重新翻开书页,那一行字已然恢复常态,只是墨色比先前更深了些,像刚落笔未干。
他低头凝视良久,忽然想起什么,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??那是白芷村研学时发的纪念册,封底夹着一片压干的柳叶,据说是当年学堂门前老树所赠。他轻轻将柳叶覆在书页上。
刹那间,整本书骤然升温!
光芒自书脊裂开,一道幽蓝光柱冲天而起,直透天花板,竟在空中凝聚成一幅流动的地图:北起燕山,南至五岭,东临大海,西抵秦岭,无数细线交织如网,其中有几条格外明亮,蜿蜒起伏,宛如活物。陈砚认得那形状??是龙脉图,《顺龙经》中所述的“天地筋络”。
耳边响起低语,不再是单一的声音,而是千万种音色叠加:有孩童诵读,有老者叹息,有风雨呼啸,有大地震动。最终归于一人之声,清朗如泉:
“你能看见,便是缘起。”
陈砚双膝一软,跪坐在地。他没有挣扎,只觉体内某处沉睡已久的东西正在苏醒,像冻土下的种子听见了第一声春雷。
“你是……林夫子?”他颤声问。
空中光影微动,化作一个模糊人影,白衣素袍,面容不清,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如星,正静静望着他。
“我不是名字,我是记忆。
不是魂魄,是执念。
三百年前,我以身为桥,连南北龙脉;
三百年后,若无人接续此志,桥便断了。”
陈砚喉咙发紧:“可我只是个普通学生……我能做什么?”
光影轻晃,似笑非笑。
“你以为‘听见地球的语言’需要神通?
不,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。
你每日走过的路,喝下的水,呼吸的空气,都在说话。
只是你从未停下脚步去听。”
话音落下,光图猛然收缩,尽数涌入书中。陈砚只觉脑中轰然炸响,无数画面奔涌而至:一座核电站选址于断层带之上,工人们正日夜施工;长江某支流因过度采砂导致河床塌陷;西北荒漠中,巨型矿坑吞噬绿洲;南方某城高楼林立,却将千年湿地填平建商场……
每一处,地下都浮现出暗红色裂痕,如同伤口溃烂,隐隐有黑气溢出。
“这是……地伤。”他脱口而出,不知为何竟能命名。
“不错。”林远的声音再度响起,“人心贪欲越重,地脉创伤就越深。
龙脉非虚言,它是大地的能量循环系统,维系风调雨顺、万物共生。
若任其崩坏,灾祸不止于地震洪水,更会引发气候剧变、疫病横行。”
陈砚猛地抬头:“那该怎么办?!”
“已有三人持信物行走世间。
苏婉之后,继者不断。
铜铃镇海,罗盘测逆,经卷传道。
而今,三物再度分离,散落四方。
有人欲毁之以谋私利,有人藏之以避纷争。
唯有真心守护之人,方能唤醒它们真正的力量。”
“谁?”陈砚急问,“他们在哪?”
光影缓缓指向三个方向:
“东海之滨,铜铃沉于海底古庙,每逢月圆之夜浮现片刻;
江南书院废墟,罗盘已被外邦学者取走,即将运往欧洲;
庐山深处,经卷残篇藏于瀑布之后,唯有心诚者可闻水声诵经。”
陈砚怔住:“你要我去寻回它们?可我……”
“你不孤单。”林远打断他,“白芷教过的不只是药理,还有‘感通之术’。
她留下的柳叶,是你与地气最初的纽带。
你从小爱看云识天气,能凭脚感知地面松软与否,甚至梦见山崩前兆??这些都不是巧合。”
少年愣住。的确,他曾多次梦到某座大桥断裂,醒来后发现新闻报道果然发生坍塌;他也总能在暴雨来临前莫名烦躁,家人笑他是“天气预报员”。原来一切早有征兆。
“可是……时代变了。”他低声说,“现在的人不信这些。政府靠科技治水防灾,学校教的是物理化学,没人再谈‘地脉’‘龙气’。”
“科学是对自然的解读,而非否定。”林远的声音平静,“你们用仪器测量地震波,我用心灵感知地动。本质相同,路径不同。
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,而在态度??是否仍存敬畏?是否愿为长远牺牲眼前利益?”
陈砚沉默。他想起上周参观生态园区时,讲解员提到“可持续发展”,可转头就看到隔壁工地推平山丘盖豪宅。
“如果我去……会成功吗?”
“我不知道。”林远答得坦然,“但我知道,若你不去,一定失败。
山河无恙,不是靠天佑,是靠人护。
每一代都需要新的守望者。
你,愿不愿成为这一代的那个‘一点光’?”
夜风穿窗而入,吹动窗帘,也吹动书页。那片柳叶轻轻飘起,在空中旋转一圈,落在陈砚掌心。触感温润,竟似有了脉搏。
他闭上眼,脑海中闪过童年画面:母亲带他在河边放纸船,叮嘱“别污染水源”;父亲指着地图讲大禹治水,“疏导胜于堵截”;老师带他们植树节种树,“十年后你们再来,这里就是森林”。
还有那个河北小村的孩子,在心愿牌上写下:“我想听懂地球的语言。”
睁开眼时,他已经站起身。
“我愿意。”
话音落,书页再次发光,一行新字浮现:
“第一步,去舟山。渔港有异象,海底铜铃将现。”
陈砚收好书和柳叶,走出图书馆。城市依旧喧嚣,车流不息,霓虹闪烁。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。
他抬头望天,北斗七星清晰可见,其中天枢星忽明忽暗,仿佛在眨眼示意。
三天后,陈砚坐上了开往舟山群岛的大巴。他没告诉父母真实目的,只说参加海洋研学营。背包里除了换洗衣物,便是那本《地理通义》和一张手绘地图??昨夜他梦见一位穿青衫的老道士,在海边礁石上画下一条隐秘航线,并留下八字箴言:
“潮退月满,踏浪寻钟。”
抵达沈家门渔港已是傍晚。海风咸湿,渔船归航,码头上人声鼎沸。陈砚按图索骥,找到一处废弃灯塔,塔下刻着半个八卦图案,与书中插图完全吻合。
他在塔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