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坛文学网

你知道有些鸟儿,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![ 墨坛文学网 https://www.22mt.org]

《净土十疑论》第六集

相邻推荐:炮灰把桌掀了  婚路漫漫:陆少离婚吧!  诸天之赢勾  弃妃攻略,王爷您要点脸  沧澜仙图  少帅娇宠,夫人她又美又飒  舔狗十年,我抽身而退她却疯了  八零小后妈,退伍厂长宠上天  八零随军当后妈,禁欲大佬超难顶  少年勇者猫小圈儿  染妻成瘾:帝少虐爱心尖宠  特种兵王在山村  随梦集  五零年代女军医  转世到民国之嫁给大烟鬼  [崩铁]我要谈够一百个男友  非全日制英雄  医妃惊华,帝后倾世无双  战皇  我只会蹭热度啊!  第一天骄苏月夕主角: 秦方 苏如是秦时记事秦时姬衡

土十疑论》

甲九、路远难到、根缺不生疑

那么这一科,等于是有两个疑惑,我们看:

乙一、征问

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,凡夫劣弱,云何可到?又《往生论》云: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既有此教,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,定必不得往生!

这个地方等于是提出两个疑问:第一个疑问,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,希望到净土去受生。那么净土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,就是十万亿个佛土这么遥远。身为一个心思粗重的凡夫,没有三昧神通力,如何能够到达?这是第一个疑问。第二个疑问,在天亲菩萨的《往生论》当中,他讲到这个净土是“大乘善根界,等无讥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”这个意思,是不是指只要是女人或者六根不具足的,就不能往生净土?就提出这两个问题。

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,乙二、释疑。释疑当中分两科,先看第一科的释路远难到疑:

乙二、释疑。丙一、释路远难到

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,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。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,临终在定之心,即是净土受生之心,动念即是生净土时。为此《观经》云:弥陀佛国去此不远。又业力不可思议,一念即得生彼,不须愁远。

这当中分成两段。第一段是法说,第二段是譬喻。先看这个从法义上的说明。所谓的距离,当然距离它也是因缘所生法,因缘所生法,包括空间,包括时间,这个距离就是空间;一个生命体,它一定有它存在的空间跟时间。所谓的时空,事实上,就是约着我们凡夫的心有所执著,才有所谓的时空的障碍。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净土的业力成就了,在临终的时候,我们忆念弥陀圣号的那种寂静的一心不乱的心,当下就是净土受生之心。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是一念之间而已,“一刹那间离五浊,屈伸臂顷到莲池。”所以往生净土距离根本就不是障碍。

以下就引用经典来说明。说是,“弥陀佛国,去此不远。”说十万亿佛土,其实十万亿佛土我们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“业力不可思议,一念即得生彼,不须愁远。”
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问题不在于距离。佛法讲因缘所生法,问题是你内心当中跟弥陀是不是感应了,你是不是生起了一种信愿,那种皈依的心情。所以真正的障碍不是外在的距离,真正的障碍是我们内心的疑惑;你内心有疑惑,就算在你的隔壁,你也没办法去。所以佛法讲这个招感,那种感应的力量,距离不是一个问题。就是你内心当中,是不是具足了往生的因缘,那个业力,那个净业,是不是成就,真正我们要排除的,不是距离的障碍,是内心的疑惑。这一点应该要注意的。

我们看譬喻,这样子的一种往生,前面是法说,这以下譬喻说:

又如人梦,身虽在床,而心意识,遍至他方一切世界,如平生不异也。生净土亦尔,动念即至,不须疑也。

这种心念的招感,这样的一个道理,我们可以从做梦来加以体会。其实我们在做梦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,当然是业力所变现的;这个身体有障碍,身体在床铺上,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障碍,内心是不随业力而影响。我们的心可以随时到十方世界,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十方世界当时的相貌。比如你做梦的时候,你梦到恶梦,你也会恐怖;那么换句话说,你当初跟恶梦在接触的时候,你也是有这样的感受。所以我们的心,诸位,心是不随这个果报、业力的影响,它是无障碍的,当然身体是有障碍的。

所以我们往生净土,并不是身体去,是心念的往生,我们的身体,这个臭皮囊是留在娑婆世界。就是内心当中,你在临终的时候,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,这个时候你跟弥陀的感应道交,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你到净土去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并不是一种距离的问题。

这个心念的问题我们也解释一下,有些观念必须要厘清的。佛陀讲因缘所生法,当然比较粗糙的说就是业力,身业、口业、意业;但是这个业力,事实上从大乘的角度讲,这个业,它观进去,业的本性就是心在主宰,就是心为业主。所以当我们讲到因果的时候,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心问题。这个因果的道理,讲到万法唯心,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所以心是整个因果的一个主宰者。那这当中,唯识的学者跟天台宗的学者,对于心的因果,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

唯识家在教义上的说明,讲因果是讲异熟果。这个异就是差异,就是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,是有差异的,它不是同时的,叫异熟果。就是它成熟的时间,有一段时间的等待。比如你今生布施,那么我们从经论上学习,布施是一种富贵的果报,但是你布施了几年,你还是贫穷,这个时候你会质疑这个因果的可信性。那么唯识的意思就是说,你造作一个善业,这个业它不能马上得果报,先保存下来,被阿赖耶识先保存下来。

因为你今生的果报,是另外一群业力在释放,它这个业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完毕。你一定要等到你今生的业完全释放完毕了以后,你这个布施的业才能够表现出来。换句话说,你今生栽培布施的善业,你是来生享受富贵的果报;不是你马上造业就马上能够受用,不是这样子。这因果的意思就是你要考虑到前生,它是一个拢总的把它算起来。

这样子讲就是唯识的思想,就是异熟果,因果不同时;先造因地,然后再受用果报。所以你今生的果报,其实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,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的,你要怪,要怪你前生。就是你今生的种种的好坏的因缘,都跟你前生有关系。所以我觉得,生命就是个选择,就是你自己愿意这样做,所以你今生就承担你过去这样做的果报。

不过这个是要注意一个问题,我们要注意因地。佛法认为果报是不能改变的,业力成熟的时候,佛都不能改变。但是你因地你可以决定,这件事做不做,你可以决定;但是你做的时候,请你想一想。你可以这样子做,你也可以这样子做;你也可以昧着良心去做这件事,你也可以随顺于道理去做这个善法。但是你不同的选择,以后你一定要为你自己的选择,承受那个果报,你一定要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。所以我们今生的果报,事实上我们不能改变了;但是你的来生,你可以布局。因为,佛法认为因地你可以作主,果报我们不能做主,已经造了,那只好逆来顺受,赶快度过去就好,走过去就好,重点是你来生怎么样。

所以唯识学的意思,就是因果不同时,它的理论是这样子。那么从阿赖耶识的一种异熟的因缘,而开展出整个生命的流转,我们称为这个是次第法门。

另外一个教派叫天台宗,天台宗当然它有它的传承,它根据《法华经》《涅槃经》。那么它开展出的因果的思想是不同,它认为因果是同时的。就是说,你造了一个善业,你的果报已经成熟了,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。

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,波斯匿王他有一个大臣,这个大臣大家应该知道,叫给孤独长者;因为他很喜欢去帮助那些孤苦无依的人,叫给孤独长者。这个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就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作的,他建的这个寺庙。给孤独长者,他一开始是修慈善事业,后来遇到佛陀说法以后,启发他的善根,开始护持三宝;他就把这个太子的花园买下来,来供养释迦牟尼佛,当作僧众修行,乃至于弘法的地方。那么佛陀为了成就这个功德,佛陀派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,来做监工的工作。

有一天,舍利弗尊者以神通力来观察给孤独长者,他就露出了微笑。当然圣人是不随便微笑的,一定有因缘。给孤独长者就说,尊者啊,你今天为什么对我微笑呢?尊者说你发心布施这个道场,地上的道场未成,...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